服务电话:13714267958 QQ:1364937015  手机:
|

公司新闻 知识专区 无刷小百科

bsport体育: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

来源:bsport体育注册 作者:bsport体育登录|发布时间:2024-12-23 11:43:26


  现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承载创新活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庆制造业发展,要求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为重庆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贯彻落实习总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重庆制造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基本完成由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转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近7000亿元。产业体系更为健全,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基本建成门类齐全、产品多样的制造业体系。优势领域更加彰显,微型计算机、手机、汽车、摩托车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超过24%、9%、6%、29%,建成国内最大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6800家,其中千亿以上企业1家、百亿以上企业20家(独立法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6%、位居全国前列,12英寸电源管理芯片、硅基光电子成套工艺等领域在国内率先实现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有237家在渝布局,工业领域利用外资连续10年保持在40亿美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19.4%。设施体系更加完备,构建起“2+10+36”产业园区体系,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网络加快形成。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谋划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加速形成。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加快建设,“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新兴产业快速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至32%、28%。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6%,累计建成67个智能工厂和359个数字化车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7.1万元/人。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极大拓展了重庆制造业发展空间。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兼具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在国内大循环中,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重庆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在国际循环中,重庆已构建起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贸易大通道,为重庆制造业要素集聚和产成品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重庆制造业发展壮大注入强大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国内两大制造业基地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实现两地产业链协同、产业政策协同、公共平台协同,增强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1+1>2”的效果。大数据智能化的率先实践给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有效路径。通过持续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全市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全国前列。高度契合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让重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国际少数发达国家的遏制和打压逐步加剧,新兴经济体分流效应逐渐显现,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发展成本持续攀升,对我市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市制造业自身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特别是基础研发领域投入不足,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重大创新成果不多;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配套企业层次总体不高,部分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存在隐忧;领军企业带动性不够,缺乏具备行业号召力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行业影响力较小,集聚配套企业对行业支撑作用不强,科技型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新兴产业生成能力较弱。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重庆制造业已具备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未来5至15年,是重庆制造业跨关口、培优势、上台阶的战略决胜期,发展成效将直接决定重庆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的地位。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完成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历史使命。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总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深度参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主攻方向,进一步壮大制造业规模,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创新整体效能,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转型步伐,显著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力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好带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各类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政府调控重点放在系统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引导消费需求等方面,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需求牵引,供需联动。坚持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以构建新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更好地激发国内潜在消费需求;以降低制造业成本为关键,提高企业有效投资能力,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优化制造业供给体系,统筹锻长板与补短板,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新兴产业生成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制造业供需良性互动。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强化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加基础领域和战略环节技术产品供给,增强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智造重镇”建设,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新技术在产业、企业和产品中的植入渗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

  布局优化,产业集聚。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和现状,做好总体设计,加强规划指引,统筹好、引导好、发挥好各地区积极性。进一步突出地区产业特色、强化地区间产业协同,加快构建地区细分特色产业链条,叠加形成市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要求,持续降低现有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挥我市制造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支柱产业提质工程,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互动发展,培育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五千亿级汽车、三千亿级装备、六千亿级材料、五千亿级特色消费品、千亿级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构筑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核心支撑。

  增强制造业创新整体效能。强化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健全制造业研发创新体系,丰富新应用场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方向梳理重点产业链条,分链条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统筹推进锻长板和补短板,全面提高基础领域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开展补链强链,全力保障供应链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根植性,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人文化转型发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渗透,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提高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更加突出人的作用,促进劳动者更多参与制造技术的设计和部署,加强劳动者人机协作等技能培养和提升,提升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包容性,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工业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

  展望至2035年,全面建成竞争力强、质量效益突出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重庆制造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整体发展水平迈入国内领先梯队,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

  1.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需求,发挥电子整机加工能力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在软硬件产品中植入渗透,建设国家重要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柔性超高清显示、新型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

  半导体。依托我市电源管理芯片发展基础,以IDM(整合元件制造)为路径,加快后端功率器件发展,打造我市半导体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发挥我市数模/模数混合集成电路技术优势,积极培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芯片、激光器芯片、探测器芯片等专用芯片及相关器件。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5G(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现实需求,推进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探索设计成果本地化流片途径,丰富我市集成电路产品种类。加强WLP(晶圆级封装)、TSV(硅通孔)、FC(倒装)、MCP(多芯片封装)、3D(三维)等先进存储封装技术研发应用,满足多样化的封装需求。加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技术研发和在半导体产品中应。